历史开讲配资专业炒股配资网站
在中国古代,皇位继承通常由上一任皇帝的儿子来接替,极少数情况下会由孙子或兄弟继承。然而,唐朝却出现了一位特殊的皇帝,他的皇位并非来自父亲或兄弟,而是来自他的侄子。
这位皇帝便是唐宣宗李忱,一位晚唐时期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。幼年时,他深陷宫廷的权力斗争漩涡;青年时期为了自保,他选择了装疯卖傻的策略,默默蛰伏了四朝,最终才得以登上皇位。
在李忱的统治期间,社会相对安定,边疆保持和平,百姓生活安乐。但他去世后,唐朝却以惊人的速度走向衰亡,最终从历史舞台上彻底消失。
会昌六年,三十三岁的唐武宗因长期服用丹药,身体状况急剧恶化,生命步入尽头。作为一位致力于整顿吏治、压制宦官权力的皇帝,他甚至发起过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,试图挽救日渐衰落的唐帝国。
展开剩余89%然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这位皇帝已无法言语,甚至连选择继承人的权力都被宦官集团掌控。宦官掌控皇位继承的现象在晚唐政坛已屡见不鲜,唐武宗本人当年也是被宦官操控的诏书推上皇位。病重的他心知肚明,自己除等待死亡外已无能为力。
这一次,掌握神策军实权的宦官们作出了令人震惊的决定。唐武宗有儿子,也有亲兄弟,按理应由他们继承,但宦官却选择了朝中无人关注、甚至被视为笑柄的光王李忱。
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十三子,同时是唐敬宗、唐文宗、唐武宗的叔父。除了这些尊贵的身份,光王在即位前最广为人知的形象便是木讷愚笨。
据当时唐人的笔记记载,提及光王时,常见唐文宗、唐武宗这两位侄子对他的嘲笑。唐文宗时常宴请李忱,但宴会上多将他当成笑料。
唐文宗的嘲弄还算轻度,唐武宗对光王的猜忌则更深,甚至萌生杀意。一次,唐文宗嘲笑光王时,见他神色自若,毫无在意,反而让武宗怀疑这不过是他伪装的假象。
武宗继位后对光王多有针对,曾在打马球时示意士兵将光王除掉,幸亏宦官仇士良相救。此类暗杀阴谋频繁上演,但光王每次都侥幸逃脱。
在宫廷斗争和皇帝的猜忌夹击下,李忱靠着木讷与装傻的形象屡屡化险为夷,但也因此被宦官集团盯上。
宦官集团在武宗统治期间日子并不顺遂。武宗聪明果断,政治手腕高明。拥护他的宦官首领仇士良曾试图策动禁军造反,若是一般皇帝早被吓退,武宗却仅发圣旨喝止,并压迫仇士良告老还乡,死后更被清算。
面对如此强势皇帝,宦官们只得暂时蛰伏,物色下一位容易操控的继承人,静候武宗驾崩。
木讷愚钝的光王李忱成为他们的新目标。武宗去世不久,宦官拥立了这位被视为傻子的皇帝,但这一次,他们却没料到李忱的真面目。
李忱少年时曾大病一场,病中表现出异常举止,“正身拱揖,如对臣僚”,吓坏了乳母。其兄唐穆宗却称赞他是家族英杰,不是心神不宁。
或许正是这句话影响了李忱的母亲,从小教导他谨慎言行,才有了“傻子光王”的表象。继位后,李忱立刻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采。
由于他以武宗叔父的身份继承皇位,且由宦官拥立,正统性不足,李忱上位后首件大事便是前往父亲唐宪宗的宗庙,面向朝臣痛哭流涕,令众人感叹他的孝顺。
同时,为削弱武宗朝廷反对势力,他借复兴宪宗时代盛世之名,大量提拔宪宗朝官员后代,对武宗提拔的重臣则公开排斥,其中尤以李德裕为甚。
李德裕是位能干宰相,武宗极其信任他,曾推动多项利国政策,但武宗死后,李德裕的权势反令李忱戒备。
李忱即位时,李德裕主持了典礼。典礼结束后,李忱对身旁宦官低语:“每顾我,使我毛发洒淅”,暗示对李德裕的戒备。
次日,李忱便发布圣旨罢免李德裕宰相职务,调他到地方,随后多次贬谪,最终在63岁时孤寂地病逝于崖州。
不仅李德裕,武宗信任的众多大臣也遭排挤。李忱用这种方式迅速掌控朝政。
宦官见势,惊恐万分,但李忱表现出一定克制,并未像武宗那样大规模铲除大宦官,反而采取适度敲打。
例如宰相马植曾佩戴宦官马元贽赠送的犀带,被李忱发现后以与宦官过密结交为由罢免马植,并斥责马元贽,令宦官行为收敛不少。
李忱另一个显著特质是洞察力极强。他对细节记忆惊人,常在百官奏事时指出错误,令百官惊恐不已,不明皇帝从何得知各地风土人情。
后来人们才知道,李忱曾命人编写《处分语》一书,详述各地风俗及官员掌故,并经常翻阅,因此显得无所不知。
宣宗时期重臣令狐綯曾感慨:“吾十年秉政,最承恩遇;然每延英奏事,未尝不汗沾衣也!”这充分反映了李忱的明察秋毫。
若要用一句话概括李忱的皇帝生涯,不妨称他为唐朝的“裱糊匠”。
唐武宗遗留给他的,是一个正逐步复兴的帝国,宦官势力受到压制,藩镇问题也因武宗军事行动得以缓解,藩镇开始显露归顺迹象。
灭佛运动、扩税和土地改革极大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。
然而李忱登基后,这一切开始倒退。为弥补正统性不足,他大力推崇父亲宪宗,否定宪宗之后的穆、敬、文、武四朝,继而推翻武宗和李德裕的政策,淡化他们的影响。
唐朝这个封建社会的巅峰,正因朝令夕改,失去了最后的自我拯救机会。
也许是从小受尽宫廷权斗摧残,或是少年时期常被嘲弄戏耍,李忱性格中充满了多疑。
他怀疑官员们隐瞒事实,便通过记忆细节来证明自己英明,恐吓百官;他痛恨宦官专权,却不敢动大宦官,只能打压小宦官;他甚至不放心自己的儿子,迟迟未定太子,临终时继承人仍被宦官操控。
王夫之曾评价大中年间政治,“宣宗则恃机警之耳目,闻一言而即挟为成心,见一动而即生其转念,贤与奸俱岌岌不能自保,唯蔽以所不见不闻”。
这种用权术驾驭国家的方式,或许短期有效,但最终只能以权术回应权术。
最典型的例子是令狐綯父子。李忱虽号称明察秋毫,但在令狐父子大肆敛财时却无动于衷,只顾琐碎细节而忽视了大局。
欧阳修评价李忱时说:“宣宗精于听断,而以察为明,无复仁恩之意”,意思是李忱过于注重权谋算计,依靠敏锐察觉使官员恐惧,却在仁义恩情方面显得刻薄。
对李德裕的处理便是最好例证,继位第二天就罢免这位功臣宰相,一路贬谪,虽雷厉风行,却暴露其刻薄无情。
尽管大中时期唐朝依然保持相对稳定与和平,但李忱去世数月后,天下动乱四起,晚唐的凄凉乐章已然奏响。
---
参考文献
[1] 冻国栋,黄楼.唐宦官集团与大中政局[J].武汉大学学报(人文科学版),2005(04):450-456.
[2] 王晶. 唐代宣宗朝政局研究[D].上海师范大学,2013.
[3] 李军.三州七关的收复与唐宣宗大中政局[J].社会科学战线,2020(10):108-118.
[4] 程千懿.唐宣
发布于:天津市鼎坤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